pg电子平台

欢迎访问pg电子平台-电子娱乐   

专访73级系友刘厚俊:那些年的流金岁月

发布者:季林发布时间:2020-06-01浏览次数:1696


采访:李跃华 白瑞

整理:白瑞

此文经刘厚俊老师本人审定

1920年始,南京大学哲学系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历程,值此百年系庆之时,哲学系官微有幸对73级系友刘厚俊教授进行专访。刘厚俊老师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后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曾任商学院党委书记,“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3年起)”等荣誉称号。

我们将采访地点约定在中美中心当我们到达时,刘老师已早早在办公室等候,不大的房间里满是中英文书籍和各项荣誉证书,还有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照片摆在书架或者挂在墙上而刘老师亲切的招呼和爽朗的笑声一下子就让气氛热闹起来,带我们走进了那些年的流金岁月。


一、师恩难忘,大家云集

刘厚俊老师1973-1977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当谈到学习期间最难忘的回忆时,随着记忆的闸门开启,那些年与老师、同窗们的点滴往事浮现眼前。

哲学系的老师们讲课太精彩了,而且非常关心学生,这让我感受很深。”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40几年,刘厚俊老师依然能够不假思索地讲出当年老师们的名字:孙伯鍨、李华钰、胡福明、林德宏、夏松、王友三……还有班主任步惜渔等。回忆起各位老师曾经在课堂上的样子,刘厚俊老师时而起身模仿、时而开怀大笑,言语中流露出对各位恩师的钦佩与想念。“哲学系的老师们知识渊博,视野开阔,他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教授我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让我们去想象,不人云亦云,在课堂上能够谈论自己的观点,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我们终生受益。”

刘厚俊老师还特别提到哲学系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胡福明老师真是一点架子都没有,经常会跑到我们学生宿舍来,我们就会搬个椅给他,和他一起聊天,我们都非常喜欢。虽然聊天的内容可能不都是与学习有关,但是大家都非常开心,觉得很有趣味。”

社会学泰斗级人物孙本文教授家看电视的事情也为刘厚俊老师津津乐道“当时在哲学系的孙本文教授被落实政策后400元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学生宿舍贴了纸条说欢迎同学们晚上到他家里看电视那时候有一台电视机是很了不得的事情,孙本文教授会在家里摆上五六排小凳子,他坐在正中间,我们经常坐得满满的在边上围绕着他,一起看体育比赛。”

哲学系的老师们不仅对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同时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也有着独特的风范。刘厚俊老师回忆道,当年他毕业后留系任教,马淑鸾老师专门为他和戴维周两位青年教师讲授《资本论》一位老师、两位学生,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整整讲了一年。现在回想起来刘老师依然觉得无比感动也许有些具体的知识在经过岁月洗礼后已经逐渐变得模糊,但为人为师的高尚风范却在潜移默化中一直产生着影响也正基于此,2018由他的学生在南大捐资设立的“刘厚俊奖教金”旨在奖励相关院系在教学工作中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刘厚俊老师希望年轻教师们能够勤勉奉献、心怀感恩。


二、严谨求学,轻松生活

刘厚俊老师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全校一共12个系,文科主要有文史哲外文四系。与现在相比的学生人数刘老师说他们当时在校学习时没有考试,但学习氛围却异常浓烈。“不论是哲学系还是整个学校,学风校风都非常好,虽然那时在校学生少校园里白天空荡荡的但一到晚上北大楼的大教室里学生就会坐得满满的,都在读书。虽然没有考试,但也没有人想着要出去玩儿。”刘老师打趣道“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好像应该多出去逛逛大街的。”由于时代的影响,刘厚俊老师在上学时也常到校外去宣讲。“我们当时都是要读原著的,下去宣讲时我负责讲《哥达纲领批判》,需要事先一个字一个字去琢磨,看了半天或者几个小时可能也就看了一两页内容,所以当时在学校时读书的任务还是蛮重的。”

学业上一丝不苟,课余生活里刘厚俊老师也是一个多面手。他是哲学系73级班长,同时也是校田径队员和排球队员,曾代表南京大学参加江苏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而且还打破了江苏省大学生记录“原本我是在田径队的,后来觉得田径有些枯燥,相比之下排球就很有意思,有趣味性,也有对抗,而且还不受天气的影响。但每年比赛时我还是会被抽调进田径队,比完赛再回到排球队。”刘老师上学时也爱打篮球,直到现在依然保持着运动的习惯,前两年还获得了中国乒乓球协会颁发的“业余运动健将(60岁以上)”称号的证书。在我们的采访刚刚结束时,刘老师就接到了朋友约他一起打球的电话好思想加上好身体,使刘厚俊老师更具魅力。


三、由文转商,创经济系

1977年在哲学系毕业留校任教后,刘厚俊老师1980-1982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经济系专攻经济学,在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恢复建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南京大学哲学系对南大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它不光在于本学科的发展,而且还创了南京大学的三个学科:商学、社会学和法学。商学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管理学系是由经济学生出来的,而经济学则是由哲学生出来的。”改革开放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匡亚明老校长决定在南大重建经济学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厚俊老师有幸成为当年南大最早选拔的18公派出国预备生中唯一的文科学者。后来匡老率南大代表团访美首批落实6位,他又被列入其中,此后远赴美国读经济。“当时在南大搞经济学的只有哲学系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和马列室,马列室负责全校的公共课。那时的经济学主要就是政治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一共只有四个人--姚诚、马淑鸾、戴维周和我最初就是由我们四个人从哲学系出来,开始成立经济学系。”谈到那段往事,刘厚俊老师慷慨激昂、热情满满,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经济学系恢复建系的筚路蓝缕。此后1986年管理学系的成立、1988年国际商学院的成立和2000更名为商学院,一路以来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学系的恢复,离不开哲学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最初的注入与创建。

刘厚俊老师坦言,虽然他大部分的成就、荣誉和奖励都是在商学院取得的,但绝对离不开哲学系的培养和熏陶。“哲学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指导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可以说哲学是灵魂。”


回顾刘厚俊老师在南京大学的从教经历,他称自己想在南大创造记录:一是他所教授的学生从40年代出生差一点就到00年代应该是在职教所教学生年龄跨度最大的;二是中美中心一成立他就在此教书至今,这个时间长度恐怕也很难有人超越。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十年的兢兢业业,刘厚俊老师将南京大学哲学系“惟真是求”的精神内核融入自身的学术研究与教育工作,堪为世范。

在采访的最后,刘厚俊老师勉励南哲的青年学子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多多走出去,一定要注重实践的作用。同时,刘老师也将最真挚、最朴实的祝福送给母系——希望哲学系能够发展得更好、更快,继续辉煌。